每一次见到邹明老师的画,那纵横的线条和混沌的墨块,都很有识别度,看过后便留下深刻印象。在他数十年的艺术实践中,绘画语言风格越显老辣,但画面传递出来的气息依然张力十足,弥漫着邹老师特有的自我的任性,这种任性似乎已刻在他的骨子里,从他享有盛誉的大漠胡杨、江南水乡系列作品到近期宏大的综合材料作品,其画面里许多景物添加了诸多的构成元素,这种元素融合许多当代作品里的表现方法,也体现出邹明老师对传统山水画语言方式上的探索与思考。他的作品既严谨又灵动,展现出深厚的造型功底以及对笔墨的高层次理解和把握能力,十分注重意象的营造。他善于把物象组合为具有形式美感的整体构成,令画面彰显出富有韵律的力量感。
在中西绘画融合的过程中,如何创建与时代相符合的绘画语言与表述方式?如何运用新水墨语言重新解读中国画当中转变的某种可能性?这些探索和尝试,对于当下的中国水墨画创作打开眼界和边界功能极为重要。也是本次中国国家画院邹明工作室新水墨山水画高研班的价值所在。
罗浮山写生实践是本期高研班的首次课程。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、认识、再认识,不断深化的过程,是基本功中最关键的一环。
中国画在造型方面可分三种类型:一是正常物象比例结构的造型;二是根据物象的特征进行适度夸张变异的造型;三是经过“卧游卧看”、“目识心记”的观察所呈现的胸中之形。显而易见,第一种是通过一定的写生训练和对解剖知识的学习即可达到;第二种则是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修养和感性感觉的介入,是在前者能力基础上的升华,也是学院派体系中主要表现方式;第三种是更具表现与抽象性的艺术形式,是对物象反复观察的一种精神的物化之象。应该说第一种是基础,后二种是国画家应达到的境界。中国画所遵循的意象造型,就是要求在造型上有适度夸张取舍,所谓中国画作品中“写实”都是相对的,绝对的“写实”是无法存在和生成的,因此,通过写生以线写形、以墨立意是教学重点,笔墨不仅是造型手段,更是一种对情结和审美的追寻。它是中国画的灵魂。
在教学过程中,邹老师强调对物象的感受,注重画面关系,把握画面整体的对比与表达。意象造型不能是空洞的,必须通过笔墨结构进行表现。每位同学都必须有着自己的理想和审美意象的追求,再以丰富的实践并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,使艺术形象更纯粹、更具有意味。
历时八天的惠州罗浮山写生,同学们收获颇丰,写生路上虽然艰辛,但又是幸福的,罗浮山再见。
导师作品
学员作品
制作:许雁琼
文案:吴宣东
图片:高研班成员
文章转自: 深圳市龙华区文化名家邹明工作室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